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

2018-09-10

      所有故事都有情节:开头、中间、结局。以这个定义来看,文明并不是一个故事。如果我们认为文明的演变必然有起伏跌宕,我们就会被其中的故事性吸引,虽然它迟早会走到结局。我的目的是从中找出欧洲文明的基本元素,看这些元素如何透过时间重新组合,从古旧中形塑出新的样貌;看旧有的东西如何屹立不摇、风云再现。

  ——约翰·赫斯特

  极简史的创意:通史+专史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究竟是怎样一本书?教科书,但又不是一般的教科书。该书作者约翰·赫斯特是澳大利亚知名学者、历史学家,早在1973年就有学术专著问世,而本书则于2009年付梓,是他个人的史学代表作。赫斯特在该书的引言中写道:“本书的内容原本是授课用的讲义,目的是让澳大利亚的大学生对欧洲历史有个初步的认识……我的做法是先为学生很快地做个概论,再回头补充细节。”

  提纲挈领,删繁就简,令学生能以最快速度消化吸收,是历史教师惯用的教学方法。赫斯特如是,钱穆先生任国立北京大学“中国通史”讲席时,也曾因教学时“若求委悉周备……然非一周四小时、一年之功所能赴也”,于是“自是每一讲,必编一纲要,仅具论脊,悉削游辞,取便总揽”,遂成《国史大纲》一书。

  将5000年中国史熔于一炉,冶就不足千页的“八编四十六章”,也只有钱先生之大才方能胜任无碍。与卷帙浩繁的传统史书相比,《国史大纲》已算是一本“极简中国史”,但这是一本通史性论著,而《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则是通史与专史的结合。赫斯特在引言中说:“我用前面两章的篇幅简要勾勒出欧洲的完整历史”,这是通史的部分;“接下来的六章,各取一个特定主题延伸”,可看作六部专史,讨论的主题分别是“战争与民族融合”,“民主与共和”,“君权与民权”,“皇权与教权”,“语言”,“平民生活”。每一个主题拿出来,都可写成一部专门史,这是本书最有趣的特点之一。

  当然,无论通史还是专史,都要有一以贯之的写作思维与逻辑。抽丝剥茧地将历史之发展脉络理清,然后紧紧围绕这根脉络延伸,将不必要的粗枝大叶剪掉,才有了这部“极简史”。这条脉络是什么?古希腊和罗马文化、基督教、日耳曼蛮族的战士文化这三个“欧洲文明的基本元素”,将三者“透过时间重新组合,从古旧中形塑出新的样貌”,从而将整个欧洲历史串联起来。一、二章的通史部分,是围绕脉络做文章;后六章的专史部分,则是从不同角度对脉络进行延伸。

  极简史的终点:法国大革命

  虽然名曰“欧洲史”,但赫斯特只写到1800年前后,这一时期发生的最重大事件,无疑是法国大革命。在该书的“编辑推荐语”中,关于法国大革命有一句话:“罗伯斯庇尔的法国为什么叫‘美德’共和国?《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将以非常轻松的方式告诉你。”其实在书中,赫斯特并未提及“美德共和国”一词,也许他认为这个词对大学生来说太过专业。

  法国大革命的相关书籍,最有影响力的莫过于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的名著《旧制度与大革命》。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曾推荐过这本书:“我们现在很多学者看的是后资本主义时期的书,应该看一下前期的东西,希望大家看一下《旧制度与大革命》。”而“美德共和国”这个课题,美国学者卡罗尔·布拉姆是个中权威。她在《鲁索与美德共和国》一书中指出,“美德”是启蒙思想家鲁索钟情的概念,作为鲁索的信徒,罗伯斯庇尔对“鲁索式美德”进行解读与利用,企图在法兰西建立一个所谓的“美德共和国”。

  乔治·吕德认为,“对罗伯斯庇尔而言,统治权必须是完全的,并且必须由作为整体的人民来行使。然而他相信,某些人作为美德的保管者更值得信任,并且因而比其他人更适合行使统治权。”在革命和执政的过程中,罗伯斯庇尔不断缩小“人民”的范畴,“法国居民配得上‘人民’称号的越来越少”,还公开谴责巴黎工人阶级;对“非人民”则实行恐怖的断头台式镇压,并声称“那些要求结束恐怖统治、回归正常生活的人实际上与所有的敌人是同类”。最终,罗伯斯庇尔站到了人民群众的对立面,他所缔造的“美德共和国”也因走向歧途而被推翻。

  在本书中,赫斯特对此罕有着墨,但精准地揭示出“美德共和国”覆灭的关键原因:“法国大革命从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中出发,接下来的四年,统治权落在用断头台治国的雅各布宾独裁者手里;战争的危机已经过去,眼看罗伯斯庇尔还要这样执政下去,但他终于被推翻,也被送上了断头台。”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美德共和国”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无论革命还是改革,必须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必须要真正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如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里说的那样:“立国之道,唯在富民。要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进步。”当然,始终保持反腐高压态势,对腐败分子零容忍、严查处,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增进民生福祉的题中之意。

  我们为何要读极简史

  历史评论家公孙策在“推荐序”里说:“处在新一波全球化方兴未艾的今日,回头看欧洲历史,似乎比回顾中国历史更有启发性。”该书思路明确,浅显易懂,实乃“‘极简’的避险秘籍”。时至今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李克强总理在亚欧首脑会议上的发言,英、德、法等欧洲国家成为亚投行的意向创始成员国,都将中欧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于是更多地了解欧洲的现实与历史,成为各界的当务需求。

  在本书的中译本里,编辑加了一个副标题:“为什么欧洲对现代文明的影响这么深”。这样一个副标题放在封面,以期起到吸睛作用,不正反映了这种时代性的迫切需求吗?具体答案,自然已在书中给出:古希腊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英国诗人雪莱说过:“我们都是希腊人。”这位“母亲”是如何孕育文明之子的呢?赫斯特在书中反复强调、阐明,正是古希腊和罗马文化、基督教教义、日耳曼蛮族入侵这“三驾马车”、“三大元素”的互相作用、渗透与融合,才造就了今日之欧洲,进而影响了整个西方现代文明。

  在本书的结语里,作者自己又提出一个问题:“欧洲,为什么可以抢第一?”将欧洲与曾经的“世界第一”中国进行比较,分析欧洲从19世纪开始后来居上的原因。关于欧洲与中国的相关课题,西方学界研究者众多。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上世纪30年代从科技的角度进行过分析,抛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马克斯·韦伯则从宗教的角度阐述了中国为什么不能自发地产生资本主义这一重大课题。

  赫斯特给出的原因简明扼要:第一,对私有财产的保障(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属于国王,这是欧洲自由和繁荣的基石);第二,分散的权力(最突显也最持久的例子即教皇和皇帝之间的剑拔弩张)与多元的文化遗产(从来没有单一强权掌控过它、形塑过它。它多元的历史遗产因此能被充分发掘、延伸)。待看过此书后,不知广大读者会否同意他的观点?

  刚刚过去的423日是第20个“世界读书日”,虽然只有一天,但我们应该天天读书。在众多的相关书籍里面(大多是大部头),这本简约而不简单的《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仍是最易入手的“教科书”。

关注北京阅公众号
了解更多详情